相信有在大型系統底下開發或是開發 Microservice 的朋友們都曾有一個體悟,就是系統間的依賴真的比義大利麵還要糊、放在口袋裡的耳機還要糾纏。
一般來說,決定一個專案的成敗不只在於技術的複雜度,也取決於與其他團隊合作的模式。前面提到 Bounded Context 可能不只是語言與程式的邊界,也有可能是團隊間的邊界,因此 Bounded Context 間的關係很多時候也關係到不同團隊間該如何看待彼此的合作關係。
有幾點原因讓我們需要 Context Mapping:
接著我會介紹 Bounded Context 的主要互動模式,並舉個例子,最後再出個題目讓大家做做看!
這邊我們會分有幾種模式:
開始前先介紹在 DDD Context Mapping 中,表達相依性的方式是用 U (Upstream) 與 D (Downstream) 來表達, Downstream 依賴於 Upstream。這邊比起箭頭有一個優點,因為箭頭很容易誤會到底是依賴還是資料流。
以上圖中依賴關係為:
如果兩個 Bounded Context 共用同一個模組,那兩者間的關係就屬於 Shared Kernel。當兩個團隊在開發同一個應用程式,並且各自的 Bounded Context 共享一塊重複的領域知識的話,為了加快開發的腳步,就會將部份共用的邏輯抽成 Shared Kernel。
這種做法有好有壞,好處是快速產出,壞處是高度的相依性將不利於未來的擴展,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可能案例:你的 購物 Context
可能跟 營收分析 Context
都需要有 Order
Model,而把 Ordere Model 重複的散落在兩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好處,因此可以考慮 Shared Kernel。
兩個 Bounded Context 要麼一起成功一起失敗,且兩邊需要共同協調制定開發計畫與專案管理,確保功能可以一起發布。
這種關係沒有上下游關係。
Anti-corruption Layer (簡稱 ACL) 是一種在不同模型間轉換概念與資料的機制。為了要避免你 Bounded Context 的 domain model 概念受到來自外部的污染,你可以藉由 ACL 來建立一層隔離層,利用介面來將外部概念轉換成內部 Domain Model 能理解的概念。
他有以下特點:
作為一種模式,很常會把他跟 Customer-Supplier 與 Conformist 搞混,不過實務上也都會搭配出現。只是 Anti-corruption Layer 注重的不是依賴方向而是模型語言轉換的機制。
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整合第三方系統或是 Legacy System。很多人一看到 Legacy System 就想要趕快替換掉他,但是請不要急著想著去替換 Legacy System,因為這條路充滿困難與失敗,而且 Legacy System 通常反而是系統目前最賺錢的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在使用 Legacy System 時為你的 Bounded Context 的包上一層 ACL,讓你的開發不受影響,甚至可以一點一滴的替換 Legacy System 的功能,達到即使不影響目前功能下也能開發新功能,達到重構的效果!
可能案例:基本上當你要整合多個外部系統比如一次要整合紅綠藍三家金流時,你會發現光是「信用卡後四碼」一詞每一家定義都不一樣,有 card4no
、pan
、card_number
,這些你都不能直接硬塞進 Bounded Context 中,一定要經過翻譯才行。
畢竟任何系統間的依賴都是昂貴的,當兩個 Bounded Context 或團隊間因為技術、溝通或政治因素導致合作成本過高時,就可以考慮斷開兩者的依賴關係。這種關係稱為 Separate Way。
當兩邊及早發現這樣的關係時,就可以開始思考利用其他資源達到目的。
但請注意,這並不代表兩者毫無關係,仍有可能透過 UI 或是手動的模式來進行整合。
可能案例: 通常訂單都會與物流合作,消費者可能也希望在自己的訂單頁面可以追蹤物流的進度。但有時候可能第三方物流系統難以整合進自己的 訂單 Context
中,但又不想破壞消費者體驗。於是可能在界面上放上第三方物流進度查詢頁面的連結讓消費者可以點進去查詢。
也是實現合作關係的一種機制。上游定義一種協定 (protocol),讓你的下游透過協定去使用你的服務,並公開這份協定,讓想用的人可以使用它。
常出現在一個上游必須與多個下游進行整合時,如果每個下游都要特製轉換層會讓成本過高(一堆測試要通過)的話,倒不如在上游寫一個 Open Host Service 讓下游們減少 ACL 的負擔。
另外在使用上基本上都會搭配 Published Language 使用,兩者差異是, Open Host Service 定義協定,而 Published Language 就是協定傳送資料的語言格式,如 XML、JSON 或是 Protocol Buffer 等等。
大泥球泛指那些已經混雜成一大團的既有系統。我們會為他們繪製一個邊界,將他們歸納近 Big Ball of Mud 中。在邊界內,不要做太劇烈的改變;與邊界外的交流也需要謹慎,在串接 Big Ball of Mud 時可以考慮加上 ACL 來做翻譯。
當 Bounded Context 或團隊間有上下游關係(單向依賴)時,上游方可以獨立於下游方完成開發,而下游方必須受限於上游方的開發計畫。這種關係就稱為 Customer-Supplier。
但與 Conformist 不同的是,Customer-Supplier 的關係裡上游方通常會顧及到下游方的需求。而當上游方開會或做決策時,下游方也需要被通知甚至一起參加會議。
這時可能會出現下游方被上游方卡死的情況。如果這是發生在團隊甚至是跨公司團隊之間,會讓開發效率低落。同時上游方也有可能因為處處顧忌下游方而無法順利開發。
有一種解決方法是,上游方要將下游方視作他的客戶,下游方則是要列出需求與預算。雙方可以共同制定 Automated Acceptance Tests (自動化驗收測試) 用來驗證預期的介面。當上游團隊把這些測試加入開發流程時,只要修改的程式碼通過測試就不必擔心對下游方產生副作用。(更多可以參考 Consumer Driven Contracts)
當然一個供應者可能擁有多個客戶,而某些比較大尾的客戶也可能影響供應者的決策,此時就要做好協調以及加強自動化測試。
不過當 Customer-Supplier 間無法順利轉換模型概念時,就可能還需要在下游方建立 ACL。
常見案例: 基本上你自己系統內的兩個合作的子系統如果改動成本較小,那就可以適用 Customer-Supplier。
同樣在 Bounded Context 或團隊間有上下游關係時出現。,但此時上游方沒有任何動力要滿足下游方的需求,這種關係我們就稱下游方為 Conformist。
常見於大公司的兩個部門、跨公司合作的專案、系統內本身已經沒有人看得懂的 Legacy System。一般來說,遇到外部系統的整合成本太高時,你會有三種選擇:
在 Conformist 的應用環境下,壞處是在開發上 Model 會受制於上游,但好處是同時可以大大簡化語言、資料轉換的複雜性。
雖然 Conformist 讓下游十分無力,但及早認識到團隊間的 Conformist 關係可以讓下游方及早檢視現有資源、自力更生。
以下是一些關鍵案例:
透過關鍵案例,以下是一種可能的 Context Mapping:
一家保險公司需要以下幾個 Bounded Context:
Customer Management 客戶管理
客戶管理系統要管理所有保險公司客戶的資料。因此,他通常在與其他 Bounded Context 關係中的中心。
Customer Self-Service Management 客戶自助服務
這個 Bounded Context 是一個 Web 應用程式,可以讓客戶登入並修改基本資料如地址。
Policy Management 保單管理
保單管理 Bounded Context 管理客戶所簽的保險契約與保單。他會與 Risk Management 一起合作取得客戶的風險數據來計算費率。此外,他也需要與 Debt Collection 共享內核。
Debt Collection 應收帳款
此 Bounded Context 依據相對應的契約與保單來計算保險公司的財務收入。
Risk Management 風險管理
此 Bounded Context 與 Policy Management 密切合作,且計算出的風險資訊會影響保險契約與保單。
Printing Context 列印功能
代表一個外部系統讓許多內部的 Bounded Context 可以透過 API 來使用。他處理那些需要列印的文件如債務 (Debt)、保單等等。
畫完後,可以點這邊取得原文提供的解法。
題目來源:https://github.com/ContextMapper/context-mapper-examples/tree/master/src/main/cml/insurance-example
再次強調,設計沒有正確答案。
Context Mapping 不但可以幫我們釐清 Bounded Context 間的關係,也可以幫助提升我們在團隊合作上的決策品質。
而在實現 Context Mapping 時,除了慎選串接的機制以外,也可以考慮加入持續整合的概念,確保每次的更動都安全無虞。
這邊要針對一個容易誤解的問題做釐清,就是,不是凡事系統串接都要加上 ACL,有時候 Partnership 或是 Customer-Supplier 的 Bounded Context 間的交流並不影響本身的一致與完整性。又或者 Conformist 的 Bounded Context 認為上游的語言能夠被自身消化。請記得,任何 ACL 的轉換都是一項成本,有時候他也並不便宜。
不知道這五天下來大家對 Strategic Design 是否有更多的了解?還是已經有些搞暈頭了?
明天將為大家做一個 Strategic Design 回顧,去除掉囉唆的定義,用例子來整合大家的理解!